(2)发菩提心,修菩萨业,此菩萨业行的内容,亦即是力行六度波罗蜜,而「六度」义即是「观经」所说「修行六念」之义。(后续自明)
(3)发菩提心,从有相渐入无相菩提心的修学,并且其念佛心与「无相智慧」相应,而且已经进入以「无相、无着的清净身心植众德本」的阶段。(此「无相智慧」
及「无相、无着」义,即「观经」所说「念法」、「念天」之深义,即是正念「第一义天」涅盘实相境界义及「观经」所说:「善解第一义谛」之义(后续自明)。
(4)发菩提心,以「般若慧见」引导精进念佛至「定中见佛」,或者平素「梦中见佛」,并且在日常处世间、心不散乱,犹不失念佛定力,代表往生净土的「定业」先成熟,故于平素「定中先见佛」。此「念佛三昧」成就之义,即是「观经」所说:「念佛」的深义,亦即与「佛的一分无上智慧之德相应」,才能在「定中见佛说法」。
6. 上品行者如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1)已经发出成佛心就一定要有「悲、智齐修」的体会
而上品行者如何发菩提心?最基本的先从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如何在因地发出无上成佛之心?如何行菩萨道的内容开始思惟、探究起。日日思惟、慎思、明辨、读诵、忆持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如何在因地修学菩萨行愿?菩萨行愿最主要的修习基础是什么呢?并且日日随弥陀发出「庄严净土」的成佛行愿,可谓启发「无上成佛道心」!并且要了解、探讨、领悟「四十八愿」所说的成佛法义,即佛道由因至果的整体修证次第,便可明白一位菩萨行者是如何在「因地修行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上求佛道,就是上求诸佛的究竟正觉的实相智慧,乃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为主要修因;下化众生,就是以诸佛究竟、圆满、正觉的实相智慧的因行资粮|六度波罗蜜,大开方便之门,以实际的利生「悲门」、「悲愿」,引渡众生往佛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