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时,诏秘书监颜师古等撰定弘农府君至高祖太武皇帝六庙乐曲舞名。其后变更不一。献祖曰《光大之舞》,懿祖曰《长发之舞》,太祖曰《大政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钧天之舞》,中宗曰《太和之舞》,世祖曰《大成之舞》,高祖曰《大明之舞》,太宗曰《崇德之舞》,高宗曰《钧天之舞》,中宗曰《太和之舞》,睿宗曰《景云之舞》,玄宗曰《大运之舞》,肃宗曰《惟新之舞》,代宗曰《保大之舞》,德宗曰《文明之舞》,顺宗曰《大顺之舞》,宪宗曰《象德之舞》,穆宗曰《和宁之舞》,敬宗曰《大钧之舞》,文宗曰《文成之舞》,武宗曰《大定之舞》,昭宗曰《咸宁之舞》,其余阙而不著。
同时,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是《七德舞》,二是《九功舞》,三是《上元舞》[37]。
六、结束语及评论
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礼器》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郑玄(127-200年)注:经礼谓《周礼》,曲礼即《仪礼》。《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主要讲官制,属于行政法典。曲礼也是事礼。唐代学者孔颖达(574-648年)疏《礼记》说,以其委曲说吉、凶、宾、军、嘉五礼之事,故名《曲礼》。实际上,周代的曲礼主要运用于贵族和国族。唐朝的礼乐制度沿袭隋制,后来在隋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