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团体逐渐扩大而转化为村社团体的痕迹,在印度、爱尔兰以及中世纪蛮族征服者的封建制度中是历历可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土地属于村社所有,而各个家庭所分配到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贫富分化最初并不是由于土地的所有制而致,已起源于家畜(资本capital一词,在字源上出于牧群cattle)愈来愈多地集中于领袖的手中。后来随着频繁的战争和商业的发展,公共所有制遂遭到破坏,个人财产权或所有制便取而代之。与此相伴随的,便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却并非是普遍的必然。我们应该注意:它只有在“进步性社会的运动”中才是实现了的。更具体地说,它只是在西欧的历史上才是实现了的。于是我们就看到梅恩陷入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他的原意是想指出一条普遍的规律,然而结果却是它实际上只对于一个特例有效,于是普遍的规律就变成了特殊的规律。
而且就更深层的意义而言,“社会的不变乃是常态,而它的变动却是例外”,所以“从身份到契约”这种“进步性社会的运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例外。
有趣的是,它和当代社会学中的一派意见有相通之处。这种意见认为,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种种习俗、信仰、伦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传统可以很好地适应前现代化的社会。但是现代化社会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迫使人们的一切传统都要随之而变,可是人们却又无法适应那么快速的节奏来改变自己的种种传统。于是,就出现了现代社会的一切根本弊病。照梅恩看来,契约可以说是近代个人主义或近代自由观念的同义语。契约自由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这里,梅恩根据历史而得出了与边沁根据理性所得出的同样的结论。契约之取代身份,也就是近代个人主义之取代传统的集体主义。这就是所谓“进步性社会的运动”。换句话说,走向身份关系乃是历史的倒退,而走向契约关系则是历史的进步。当然,工商业的发达、科学的发展、宗教迷信的消失等等,都有助于促进《进步性社会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