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沛《中国新诗序集。贺敬之卷》
一个优秀的剧作家最重要的是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白》剧从一个民间传说到最后剧本定稿,中间几易主创人员,又数易其稿,周扬等总不得满意。最后由贺敬之受命执笔,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创作。《白》剧取得成功有集体智慧的功劳,但更离不开一位优秀作家的锐笔和一颗善于接纳他人意见的虚怀若谷之心。只有后者写出的才能最终赢得最广大的观众和读者的认可。
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获得巨大成功。百姓对《白毛女》的热情是空前的,演出过程中,剧组不断收到观众来信提出意见。剧组在演出中几乎每天都在修改剧本。《白毛女》一连演出了30场,“演出时间之久,场次之多,在延安是罕见的”。在那之后,1950年,歌剧《白毛女》被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电影在全国放映,成为人人皆知的红色经典;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又把《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剧,在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上首次公演后,再次轰动。该芭蕾剧在曾于1967年和《红灯记》、《沙家浜》等一起被命名为“八个样板戏”。同一时期,《白毛女》还走出国门,在捷克、日本等国上演。90年代初,复于香港上演。《白》剧的多次改编,多次重演,无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歌剧《白毛女》就其现实意义而言,曾经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群众,从而得到群众的支持,使得土地运动得以顺利开展。“为喜儿报仇”一度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的普遍口号。李杨谓:“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部戏像《白毛女》一样,起到了如此直接的宣传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