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的农村在接纳这批胸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子的同时,也将地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知青们开始用一种更为现实的视角来观察体验生活,他们看到了生息在这片贫困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却难以温饱的生存现状;看到了牛踩场、驴拉磨,传话隔山吼,点灯靠麻油的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经历了痛苦的磨炼和深刻的思索之后,知青们很快就从浪漫、狂热和困惑中平静了下来,以一种平民意识和亲民情怀来融入生活,用青春的激情,在贫瘠荒凉的土地上燃起了理想的火焰,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面对严酷的现实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搏击贫困,演绎出一幕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青春活剧。
知青中涌现出一大批受到农民欢迎的青年。“通过在农村与人民群众的共同生活和艰苦劳动的锻炼,大批知识青年在插队务农的实践中逐步地成长起来,显露了领导才干,逐步被被选拔到农村基层的领导岗位。1981年国务院知青办有一份统计资料,下乡知青参加各级领导班子的人数,1974年是293万人,占在乡知青人数(下同)的4.3%;1975年27.7万人,占3.6%;1976年32.5万人,占4%;1977年24.5万人,占2.9%;1978年14.7万人,占2.2%;1979年0.38万人,占1.5%。后三年参加领导班子的人数,因知青返城、升学人数增多而逐年减少。在这些基层干部中,确有一大批人干得相当出色,为迅速发展农村经济、改变落后面貌展现他们的才华,在农民心中留下了一块块永恒的丰碑。”(《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231页)由此可见,几十年后在千千万万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涌现出一批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人才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广大的农民用自己的行动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感染和教育的结果,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磨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