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毛泽东的逝世和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由他发动并领导的一场历时近3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多数人返城的方式结束。但它却留给了我们久远、激烈的历史震荡。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知青上山下乡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发展和历史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从青年时代起,就把实现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毛主席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毛主席的著名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知识青年与广大工农结合的必要性,而且阐明了与工农相结合才是青年成长的唯一道路。知青上山下乡是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必由之路。
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根本都是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从上世纪前期开始就业问题就已经逐渐成为各工业发达国家政府必须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无不把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人口作为政府工作政绩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是因国情不同,各个国家扩大就业的途径和方法不同而已。就业问题在新旧中国同样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济建设和发展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环境下进行的。在工农业生产都处于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极端困难的经济条件不容许城市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而贫困的农村又急需有文化、有科学知识的人才,这就是党和国家执行上山下乡政策的根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从安排城镇青年就业开始的,这个出发点毋庸回避,其根本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根据当时的条件,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希望通过实行上山下乡政策,在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同时,让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发挥自己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特长,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和发展农村科学文化水平服务,把知识青年培养成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