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意图
在我看来,《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可以称为对美国权利法案的具体诠释。从内容来说,这本书可以称为“林达眼中的权利法案”。作为在中国受过完整教育、经历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历史的知识分子(作者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出国),作者对于美国的权利、自由的观念可以说是有一种特有的敏感。这也是“卢兄”与作者之间相互写信的原因。作为同个时代的中国人,“卢兄”渴望知道美国的现状到底与他的想象有何不同;而作者也急于向友人介绍美国的“新鲜事”——尽管在美国人看来,这些事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如何将美国200年历史中权利法案的实施状况以一种便于中国人接受的方式进行阐述?这是林达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所要捕捉的一条思路。作者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作者基本上按顺序将权利法案做了一番解析,在介绍每一条修正案的时候都配以详尽的案例进行说明。
在解读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时,作者精心挑选了当时闻名世界的“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不吝篇幅地在四封信中作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权利法案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书信体裁所决定。这本小册子是由十五封信组成的,写这些信的目的是为了解答“卢兄”向作者请教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自由?”(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在下文专门讨论)不论“卢兄”是不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作者采用书信体裁写这本小册子就决定了行文的口语化与生活化。作者不可能像写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一样用逻辑严密的体系去解构或重构整个美国宪法框架下的权利体系,只能像平时朋友间对话一般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观所感讲给对方听。因此,描述性自然较强。第二,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别所决定。作者通信的对象是一位身处国内、未曾出国的友人,对于美国的现实是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