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云南省高院是意识超前了一点”
云南省高院的判决和回应无疑都摁着了公众对于死刑观念的痛点。2011年,药家鑫案和夏俊峰案相继进入死刑复核阶段。对被告人杀还是不杀?是否该废除死刑?从何时开始废除死刑?每一个案件都会引发持久的讨论。
李昌奎案也不例外。一些学者反对杀药家鑫和李昌奎的理由在于反对制度杀人,对每次争议中的“杀声一片”深为痛心。
近几年中国的刑事司法政策导向也越来越倾向于慎杀、少杀。在新近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更是通过调高死缓、无期徒刑实际执行的最高刑期的做法,以此作为替代性措施,来限制死刑,甚至逐步替代死刑。
“其实云南高院的判决,就是针对这样一个政策的变动来考虑的。所以,按过去的标准,此案判决确实明显不公平。但是,从司法政策的变动来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
事实上,有部分学者和律师对云南省高院的做法持赞同意见,认为死刑废除可从任何一个个案做起。
不过,阮同时认为,即便有政策背景的变化,云南高院能不能变化那么快,是值得讨论的。
“法院的任务不是回答主观的价值和理念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客观的事实与法律问题。废除死刑,少杀、慎杀,这是良法的理念,要由国家层面来决定,不能通过法院的判决来决定。”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刑法室副主任邓子滨认为。他也是废除死刑的支持者,但他不同意云南省高院的做法。他称,就算是执行一种少杀、慎杀的理念而选择一个案件,也不能选这样一个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