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据粗略统计有300多条。而常用的也就是十几条,而最熟悉的也就是这么几条。“大意失荆州”,也就是这几条中的一条。
千百年来总是众口一词,关公大意失荆州。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写的,民间的评书也是这样唱的,史学家也是这样评述的。
然而,我通过多年来的反复思考,并与诸多朋友交流观点,于是对“大意失荆州”一说有了一点质疑。
究竟是“关公大意失荆州”?还是刘备大意失荆州?或者是诸葛亮大意失荆州?
首先,把荆州的丢失怪罪在关公一个人身上,并总结成“大意”两个字归纳关公丢失荆州的因果,显然是不合理的。
关公仅是一员猛将,过五关,宰六将,温酒宰华雄,水淹曹操七军。但关羽个性不好,刚愎自用,气量狭窄。在关羽心中,除了大哥刘皇叔,可以说什么人都不在他眼里。镇守荆州,独挡一面,关羽的性格显然不是最佳人选。
如此种种,刘备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刘备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而能掐会算的诸葛亮更是明知关羽性格上的弱点,还是把关羽一个人安排在凶险无比孤立无援的对敌斗争最前线——荆州,只是留下了一句连他自己也未必能做到的外交原则——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试想:不归还荆州怎么做到东和孙权?失去了东和孙权,又何谈北拒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