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旭:真的就好像是一个什么磁场,把你一定要往那个方向吸一样的。心里非常激动。是属于社会主义的边缘人,干什么在国内都不可能,前途也是暗淡的。那个时候就非常想把自己去献身革命。哪怕是牺牲,用自己的热血 ,用自己的青春去证明我是革命的。我母亲是“右派”,我不是“右派”。
晓楠:在国内你没有机会来证明?
潘东旭:在国内没有机会。因为所有的路都堵死掉了。那是唯一一个让你能够有机会证明。
晓楠:你自己投身革命
潘东旭:对。
晓楠:完成你理想的方式。
潘东旭:对,唯一的道路。
晓楠:所以义无反顾地就踏上了征程。
插队落户仅三天,潘东旭就和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偷偷地离开了小山村,满怀豪情地走向了心中的革命圣地。
潘东旭:再往前走的时候立马就有知青兵迎上来了,主动的来问你,你是哪个学校的?他要是认识你这个学校的,就主动告诉你谁谁谁你认识不认识?很热情的。就说某某某现在在哪个连队,你们认识不认识?就会这样来问。然后就问中国现在怎么样?“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怎么样?
晓楠:也特别关心国内怎么样?
潘东旭:对,很热情。反正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就像是到麦加朝圣的那种信徒的那种感觉。好像你也是信徒,我也是信徒。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成立于1939年。几经沉浮的“缅共”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武装力量的迅速增强,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在鼎盛时期,缅共一共控制了近10万平方公里,大概200万人口的土地,人民军达到5万之众和政府军形成对峙之势。和中国毗邻的土地上,如火如荼的革命吸引了一批刚刚从城市来到农村的知青目光。炙热的革命激情使他们越过国境,投入到国际革命当中。对于这批知青的真实数据,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仅有一些资料,这些资料显示,1966年缅共武装大概是有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