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楠:你当时知道他去干什么去了吗?
潘东旭:我不知道,当时走之前他没有跟你们家里任何人说。他要去干什么?没有说。
16岁的潘国英突然失踪。一个月后,家里才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他的来信。这封信发自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晓楠:你哥哥在信上怎么说的?
潘东旭:我哥哥就说,他现在是光荣的“国际主义”战士了。寄来了一个穿军装的照片。而且他特意穿的是解放军的军装照片。信上还特别嘱咐我母亲,把照片拿到革委会里面去,给那个革委会的主任看。
晓楠:你妈妈接到那个信以后,非常兴奋?
潘东旭:把他照片拿着到处去给人看。
晓楠:不为他担心吗?去打仗去啊。
潘东旭:不担心,我母亲也很天真的。我母亲果然拿着这个信,拿着这个照片,去找“革委会”的领导说,我儿子现在是国际主义战士。
晓楠:别人怎么说的呢?
潘东旭:人家不承认。
晓楠:为什么会不承认呢?
潘东旭:他们说是要有喜报才算。后来我母亲发了信说,人家不承认。我哥还找组织开了一个介绍信来的,正儿八经盖着那个缅共的章的证明,证明潘国英参加了我“缅共”东北地区特务营,但是人家也不承认。
虽然哥哥没有让一家人,成为光荣的革命军属。但哥哥身着军装,手握钢枪的英姿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潘东旭的心里。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支持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把潘东旭席卷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插队落户。小山村触目惊心的贫困和同样歧视的目光,让潘东旭感到这片广阔的天地并不广阔。哥哥在信中描述的那遥远的“红色革命”立刻又出现在了潘东旭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