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的“派”既不指学术意义上的派别,也不指帮派意义上的“派”,“死磕派”只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没有固定成员,没有确切人数,而且因时、因案而变化。但是“派”字或多或少容易招致误会,致使有的律师刻意对号入座,有的刻意对号不入座。
因此,后来人们称坚持死磕式辩护的律师为“死磕律师”,取代“死磕派律师”,以回避误读。
九、 对“死磕律师”的褒奖之音
1
. 《死磕派律师》(节选)
著名刑法学家陈兴良
教授觉得死磕派律师“不像律师”,但是“律师不像律师首先是因为法官不像法官”,他认为“不可否认死磕派律师以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推动法治进步”。从掀起业界涟漪到撬动中国法治进程,死磕派律师无论毁誉几何,都将是中国法治史上的重要一笔。
2.
《2013年度中国律师界“十大致敬人物”》(节选)
他们活跃于网络,实战于司法一线,以微博为平台,以直播转播案件为方式,面对司法机关的违法违纪,他们义不容辞的举报;面对限制和剥夺律师权利,他们愤起抗争;面对各地出现的冤假错案,他们一直在路上奔波进而让冤案得以昭雪。从拒绝安检律师到启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争取律师会见权到争取律师庭上发言,从控告警方刑讯逼供到申请审判人员回避,一系列行动背后都是在向司法的沉疴“叫板”。死磕,是当下中国司法的特有现象,亦是中国律师应当予以坚守和推广的不得已做法,没有律师死磕,司法滥权便会扩大和繁衍,只有律师死磕,司法的违法之举才能有所收敛。面对司法不公、面对程序不义,面对司法人员违法不断,唯有死磕,才有法治的春天尽早迎来。律师的死磕、律师的曝光和揭露、民众的围观和关注、司法人员违法行为的收敛、法院的依法独立审判,这才是法治大业的方向和目标,正因为有了一群死磕派律师冲锋在一线,法治中国的愿景才可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