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整改引争议
5月16日,滴滴公布阶段整改措施,包括:顺风车服务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的个人信息和头像改为仅自己可见,外显头像全部为系统默认的虚拟头像;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暂停接受22时至6时期间出发的订单。
打开滴滴出行App,顺风车页面上清晰显示,车主和乘客均须完成注册身份验真、接单身份验真等6个步骤后,才可开启顺风出行。
其中,身份验真是上传本人身份证照片并通过人脸识别后,即可完成;接单身份验真是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通过脸部安全识别技术将当前接单车主与注册时平台认证身份进行比对,人脸识别未通过的车主无法接单。
不过,王磊对这一措施仍有疑虑,他解释道,“即便是接单前车主进行了人脸识别,接单后,他也可以再把车转交给其他人,因为顺风车可以预约出发时间,接单时间和出发时间中间有足够长的时间可操作”。
此外,法治周末记者体验得知,在顺风车行程中,之前为业界关注的“行程分享”和“紧急求助”按钮已放置在订单首页,不再被折叠起来。其中,在点击“紧急求助”后,滴滴将为乘客保留录音证据、实时位置、通知紧急联系人,并提示“仅限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严重威胁时使用,必要时,我们将为您接通110报警”。
整改措施出来后,有观点认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于存在的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乘客安全;也有观点认为,部分整改措施矫枉过正,还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