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华为大限快到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8月,在华为内部战略预备队建设汇报讲话时。
年过70的任正非担心人才断层。
他说,想不死就得新生。华为需要全方位的改革,需要新鲜的血液,否则就要垮台。
此前不久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也流露出忧虑,声称:“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这次他的忧虑是技术更新。
“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华为必死无疑。”2011年,任正非跟稻盛和夫见面时说,日本没有及时跟上变化的世界,他认为华为同样如此。
这些年,任正非一直通过内部讲话和文章这种革命式的动员,表达对华为未来的担忧,提醒所有人前方的危险,提出自救的办法。
《华为的冬天》是最有名的一篇。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华为内刊发表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随后在业界广为流传,“冬天”成为行业萧条的代名词。
“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
当年放弃小灵通的失误,则让任正非精神抑郁,痛苦了8-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