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决定从政,是因为廖新波觉得通过官位可以实现更大理想,医院工作“拉拉杂杂”的,高平台意味着拥有更多空间改变现实积弊。另外,一个男人不能满足现状,当时的生活“无忧无虑”,房子也有了,妻子是著名的中医教授,女儿也成人了,“价值实现之后,我们怎么去走向第三个需求,是不是?怎么自我价值实现呢?”
早在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前,廖新波在病理科研究心肾病理,最大一项病理研究是与美国的科研机构合作的 老年人心血管病理研究,他要从死人身上取出一条细细血管,经历几个小时甚至一个通宵的灌注处理,制作成标本,这一过程既需细致的技术,也需要极大耐心。廖新波“求真”的性格也由此养成,“其实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性,很较真。”他非常清楚,这种个性和官场根本不兼容,“科学是较真,而官场是难得糊涂啊。”
从政后他做的第一件引人注目之事是建立博客。这缘于廖新波在信访局挂职3个月的经验,他注意到,官民矛盾大多源于沟通不畅,“博客是最好的沟通工具,所以我就凭着这种热情开了博客。”
对互联网,他曾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投入,博客时代,他在车上配备了220伏的充电电源、无线网卡,出差途中、调研路上 抱着电脑,一个小时构思一篇文章。微博时代,他觉得不用那么“辛苦”了,一台苹果手机,随时更新回复,在接受《人物》采访当天早6点,他更新了3条微博。
官员在互联网发言难免会令网友混淆身份,在“说”与“不说”之间,廖新波有自己的底线。比如发言论事不论人,绝对不针对网民个体引发冲突,“如果(我)口无遮拦的,那人家就更多视为一种愤青,引起对制度的一种仇恨。”他希望成为体制建言者。有时写完微博,他观察一下,如果讨论过于激烈,他马上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