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中实施的许多经济政策,也是仿效明治维新的。如振兴工商农业,开办银行,发行纸币等。维新派在奏折中采取对比中日两国情况的做法,先介绍日本的经验,然后提出在中国实施的具体意见。例如张謇在《代拟请留各省股款振兴农工商务疏》中,建议仿照日本,奖励和扶植民办工商业。他说:“臣拟请明降谕旨,饬令各督就所认集之数,截留其半或三分之一,专款存储各该省,仿日本国家补助商人名目,名曰补助公费。……其详细章程,请饬总理衙门,向日本领事咨取其国民商部补助条目,参酌施行。”[12]
戊戌变法中文教方面有些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直接受明治维新的影响。例如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办学经验,广兴学校,开设报馆。宋伯鲁在《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中,强调了开设报馆的重要性,先介绍日本的经验:“昔日本维新之始,遣伊藤博文等游历欧美,讨论变法次第,及归则首请设官报于东京”。[13]然后建议将原设在上海民办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迁至北京。
朝鲜甲午改革,更是在日本侵略步步紧逼的亡国灭种危机下,深受日本影响而发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朝鲜开化派领袖金弘集任领议政,有志于改革的力量增强,并逐渐掌握了实权。改革者决心振兴国家,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事务。1894年7月-11月,金弘集推动军国机务处颁布200多项改革措施,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甲午改革,也称甲午更张。甲午改革前后进行了近4个月,改革的范围很广,包括中央及地方的官制和州县的职能,有关行政和司法的规定,田赋和财政及产业、经商的规定,教育和文化等规定。改革的内容虽然不彻底,但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表现出决心,“自修自强”的愿望。然而,在日本已经驻军朝鲜,将这块垂涎已久的“肥肉”擒在嘴边之时,已经没有甲午改革任何成功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