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2009年第32期《瞭望》周刊 王健君记者 文章
通钢悲剧的逻辑
社会矛盾复杂局面下的改革,更加需要操作者依靠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不能把改革对象等同于利益牺牲对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健君
8月6日,不断袭来的阵雨反复刷洗着山城通化,这座“7·24”事件的“震中”地带雨雾迷蒙。按照约定的时间,穿过烟囱高耸、白烟滚滚的通化钢铁集团厂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集团家属楼的单元房见到了年近70岁的钢厂退休工程师、共产党员刘吉。
“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这位1969年的部队转业干部坐在一张陈旧的红色人造革木质沙发上,神情平静地认为,两周前“一个人被活活打死”的通钢悲剧,“完全是不走群众路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