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者:黎明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刁民”一词,近来出现频率较高。诱发这一现象的具体事由,是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栗智先生发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没有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好作风,没有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轻率地视百姓为‘刁民‘’就不可能化解矛盾,赢得民心,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那篇文章原题为《领导干部不要做制造矛盾的事情》,并非以“ 刁民” 为主题。转载此文的编辑,肯定出于某种考虑动了脑子,转载时将题目改为《官员不能轻率视百姓为刁民》。这一改动当属点睛之笔,“原本言之无物的泛泛之论立马引起了读者注意,收到了按常规出牌时所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 以“刁民”为主题就会引起注意的原因何在呢?答案是涉及到了敏感的“官民关系”。看到这个主题的官,有兴趣看看别的官怎样对待“刁民”;许多不是官的民一看就想到,这家伙说“我”和“我们”呢!
于是,注意和议论的人就多了。 由于国家、政府、官员用一种世界上最严苛的标准要求国民,用无私的、高大全的、“圣人” 的道德、行为标准规范老百姓,所以几乎所有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并非“国家良民”,他们都知道自己不是东西。“未达标” 而初具独立意识的中国平民,难免在心理上都以“刁民” 自认。 “刁民”一词,最著名的运用范例出自乾隆皇帝。据说乾隆在镇江微服私访时,受了点小百姓的气。还好,该陛下并没有大发淫威严惩一方官民,只是奉送了一句“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御笔亲批,八个大字有力量,镇江当时就享受了舆论上的歧视待遇。由于镇江当时叫“南徐州”,时间一久,不知御批出处的人多了,还冤枉了和镇江刁民同样伟大的徐州百姓。反皇帝、骂皇帝的文化、理论占据主流地位时,被皇帝称为“泼妇刁民”的人们还能沾沾自喜,说是反映出了当地人民具有勇敢反抗精神,可现在央视等主流都在歌颂皇帝,有个曾被皇帝点名批评的“历史污点” ,当地人就引以为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