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的想法虽然于古有据,但他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第一是舜的时代是一个德治时代,所以舜的表率行为能够对尚为淳朴的民众发挥影响作用,而春秋时期是个乱世,礼崩乐坏,人们如狼似虎,礼制都不能奏效了,往往要靠刑法维持统治,舜的那种做法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了。第二是后稷的时代属于农业技术的开发时期,一项新技术的发现和推广,立刻就能推动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治理绩效会非常明显,而春秋时期的传统农业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不可能再有影响巨大的技术创新了,想靠技术来推动农业的进步也是不切实际的。
但不管怎样说,樊迟想学农技的做法并没有错,懂点技术总比不懂好,就算益处不大,总归不会有害处。对于樊迟的要求,孔子虽然不愿意满足,却也不能当面批评,如果当面理论起来,孔子恐怕还不占理。等樊迟出去了,孔子才谈了自己真正的想法,他认为执政者只要崇尚礼制、道义、诚信,百姓就能心悦诚服而尽职尽责地劳作,国家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就会变好。如此一来,临近诸侯国的百姓都会被吸引而前来投奔。人口多起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土地都能被开垦,粮食蔬菜会堆成山,执政者哪用自己种地呢?把你种得累死,又能多打几颗粮呢?
看来樊迟主张执政者要亲自种地,其出发点是为百姓作出表率。孔子反对这样做,认为搞好政治才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亲自种地的想法是幼稚浅陋的见识,其结果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