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均秋慢悠悠地说,嘴角泛起微笑,“我想请朱校长给我写一封推荐信,物理系领军教授唐院士写另一封。”
作为南科大“教改先锋”,张均秋和她的同学也享受到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她回忆说,大一第一堂课就是前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唐叔贤院士上课。“他上课很有趣,经常带些网球拍、滑板等,在实践中讲述物理原理,我们都叫他‘多啦A贤’。”
南科大直到大三才会分专业,张均秋选择了物理学。2013年春天大三开学时,唐叔贤院士组织物理系师生在教师楼顶楼空中花园开茶话会。学生和教授们边吃披萨边聊天,大家惊讶地发现:选修物理的学生才11人,教授团队则多达15人。
“这还不算夸张。2011届就一个同学选择了‘生物信息’专业,其中大部分课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一起上,另有三门课由教授单独授课,待遇比博士生还要博士生。”教改实验班班主任刘老师告诉本报记者。
刘老师外表温柔娴静,内心却有着宏大的教改梦。读本科时,她常去乡村支教,在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她到西藏创办孤儿院,再去复旦大学念了博士。2010年,南科大前途未卜,刘老师忙前忙后全身心投入教改实验班的招生工作,不谈待遇,也不谈工作前景。有一次,朱清时见到她,诧异地问:“你是来这儿当志愿者的吗?”
“朱清时的教改让我联想到民国时期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刘老师说,“当蒋介石邀请这位著名气象学家担任浙大校长时,他提出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接受:财政需源源接济;自主办学,政府不得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