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有一阵,于芬也和现在一样,频密地接受记者采访,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2006年9 月,在全国跳水锦标赛期间,于芬甚至放出狠话:如果清华的队员仍然没有出路,只好出去,去国外参加比赛。“曲线救国啊。当然,现在仍然是一切为了2008,我希望为中国跳水队多做些贡献。”当时,于芬对记者说。
在2008真正来到,于芬再度成为媒体焦点时,人们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
除了年龄。当年在“逃亡潮”中选择留下的熊晴清已经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一的学生,19岁的她仍然在于芬手里坚持训练。“她怎么不痛苦呢?运动员谁不想参加奥运会呢?你体教结合,最终也还是要出成绩的,不然不就是大众健身?! ”于芬感叹。
“好在,清华的队员学习不耽误,不跳水了,可以继续上学。”
于芬的改变
但如果从不那么功利的角度去看,改变也是明显的。
于芬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写了一篇论文,标题大概叫论伏明霞在奥运会上成功的经验,现在回想起来,她几乎要冒冷汗,“那都写的是什么呀,就知道上强度上运动量,现在看起来水平太低了,简直差10个档次以上!”
她说,10年前,她能指导队员,但仅仅是对他们说而已,要写、要形成理论是不行的,现在她带硕士研究生,“异化”这样的词汇相当自然地从她口里冒出。
训练时间之外,于芬也给清华一些选修跳水的本科生上课。“他们都是一点基础没有的,可是文化水平在那里就是不一样,一个动作,讲一次就会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