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部分,其实就是“现代化”特征明显的部分,而欠发达的另一端,正是“传统化”色彩浓重的部分。被认可为领先、成熟的地区,“西化”趋强,于是乎称其“现代”和“发达”,而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正是由于实力不足而“中式”有余。假如把文化特征作为软实力的评价标准,恐怕我们将看到的,便是“不平衡”中的先进和落后的位置完全颠倒——先进成落后,落后变先进。
回归原点
“文化出口能力”,究竟能说明什么?在外国劳作、居住的华人多起来,大陆文化出口必随之增多,但那大部分的需求其实是另一种“内需”。况且,从大陆出口的那些人,多半是冲着别国的软实力而去,就算文化出口能力大增,仅能因此就证明本国自身文化软实力确实增强了吗?
谈及“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体制无法与母体剥离,提着自己的头发上天,文化体制、文化特质和产品功能,必须要和社会体制“综合配套”。
同时,外界权威专家对大陆的观察也并非客观。如约瑟夫•奈曾提出,“尽管中国的软实力与美国的相去甚远,但忽视中国正取得的软实力是愚蠢的,对美国来说,现在是需要更加关注亚洲软实力平衡的时刻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署名文章,据此称“中国软实力崛起论是威胁论新版本”。
诸如姚明在NBA打球、高行健获奖、《卧虎藏龙》获奖,都被约瑟夫•奈当做“中国文化”走强的例子。他把进入某领域的“全球高端”当做了客观、中性的估价标准是不恰当的,因为用这些实例来证明西方文化的强势,同样依理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