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文化
凡是民众的,就是对的;凡是民众的,就是合理的;凡是民众的,就是值得推崇的——这样的“以民为粹”“凡是”(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在集体不思考、盲目从众的引导下,形成一种趋势,挟民众的名义掩盖和消解着理性的思考和表达,甚至形成集体的暴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出版,从而引发中国民粹文化的升温,于是“中国可以说不”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词汇,出版界“说不”的书籍跟风出版,社会上热血青年的民族情绪被煽动出来,盲目自豪感和虚荣心被无端地和莫名地激发起来,脆弱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活,把“说不”当成正确的“民意”,把愤怒变成了商品,用情绪化的语言代替理性的分析。
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冲突不断,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也有许多城市发生了不同规模的聚集游行抗议活动,甚至出现了以“抵制日货”为名的打砸抢过激行为。一些媒体也借机炒作,民众中弥漫着民粹主义氛围,甚至出现“逢日必反”的倾向。如奥运会男排小组赛中国对日本队,每当日本队发球时全场就嘘声一片。
“官二代”、“富二代”等“二代”在今天的中国名声已经很臭,以至于但凡出现青少年违背社会公德寻衅滋事等事件,只要其父母与“官”或“富”占上边,社会舆论就将肇事者贴上“二代”的标签加以批判和指责,而不管其是不是少数或是否只有“二代”才有这样的行为。客观地说,社会上确有不少的“二代”骄横、跋扈,但不是所有的“二代”都为非作歹,而一些“二代”所表现的负面形象也不只局限于这些“二代”身上,但民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将所有的“二代”一律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