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公墓将护国寺的后殿、正殿、配殿内部装修后,建立骨灰堂,1957年投入使用。1974年以前,革命公墓骨灰寄存性质和范围主要依据公墓安葬规则执行。1966年停止土葬后,骨灰存放量大增。1977年,市革命委员会指示可存放级别不够而职务已够县、团级以上干部的骨灰。1978年,由于政治上落实政策,骨灰存放又趋紧张。至1986年,共有19个骨灰寄存室,存放骨灰盒9154个。同年,开始将东院、东跨院、小院办公用房翻建为骨灰堂,并在骨灰堂外东、北、西三面建起骨灰墙,1988年建成,墙共长2538米,有8380个骨灰格子。近几年,在骨灰堂之后,又建成一大型骨灰堂。缓解了骨灰寄存位置紧的局面。
革命公墓利用原“刚公祠”,建立了“革命公墓烈士骨灰堂”,安放着烈士们的骨灰。
褒忠祠位于护国寺西北方向,俗称刚炳墓(刚铁墓)或刚公祠。规模与形制:南向;大门三间;棂星门花岗石制;享殿、砖砌仿木结构,石门、石窗、大式硬山、调上脊、筒瓦,面宽15米,进深9米;东西配殿各五间;大门前有石兽;享殿后有刚炳墓堆。1991年至1993年重修、改建为“烈士骨灰堂”。现骨灰堂大门,是在原棂星门原址改建,享殿是利用原墙原砖瓦,在原址重修,石门石窗、石门两侧原镶嵌的碑刻,都保留下来。东西配殿都是重建,在东西两配殿的南北,又各建耳房三间。烈士们的骨灰安放在享殿、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