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这就是基本的故事情节。
故事要想感人,必须得生动形象,催人泪下。冯小刚这次和《唐山大地震》一样走的是悲情路线。在逃荒的过程中,人们对死亡逐渐麻木,没有大喜,没有大悲,只有一个一个吞食电影观众感情的细节。细节层层设扣,步步惊心,死亡在不经意中到来,在不经意中死去,在不经意中由历史生命的碎片在你眼前发出红色的约定。这种约定的内宾就是让死的无价值,活着的无意义,苟活是生命的方式。
在细节中,人们会看到,在吃大户的过程中,地主的儿子被打死。死了也就死了,活着的人仍然得活。活就得逃荒,逃荒才能活。在逃荒的过程中,有宗教插曲,只是宗教与现实相互开着死亡的玩笑。在逃荒的过程中,钱是不重要的,只有米是最重要的,生与死的过程变成人格尊严与米的交换过程。为了活着,什么东西都可以吃,什么东西都可以卖,什么样的爱情、感情、亲情与尊严都必须让位于生存,而生存仅仅就是为了那并不能长久保命的几升米。因为没有米,生孩子的过程变成了死亡过程,儿媳妇怀着身孕步入了逃荒的队伍中,在生完孩子不久后因饥饿而死。因为没有米,决定了地主小姐和赶车的长工产生了一出生就死亡的爱情,赶车的长工还没有体会到地主小姐入洞房的滋味,地主小姐为了几升米,为全家人能活,毫不犹豫地、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卖给了妓院。因为米,佃户的老婆和赶车的长工结了婚,又为了几升米,为了自己和细户留下的两个孩子,佃户的老婆再一次把自己卖给贩牛的人做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