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张艺谋走的是电影人由独立于权力又回归于权力的心路历程,冯小刚走的却是由不独立到独立的心路历程。在这一点上,冯小刚走的路与姜文的心路历程也有很大的不同。与冯小刚相比,姜文拍摄的电影少,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一会》表现的是一以贯之的政治慎思和电影人人格独立的个性化思考。冯小刚开始的定位就是走向市场,向市场说话,向市场要钱,其标志就是一年一部的贺岁大片。这些贺岁大片由荒诞搞笑,再到爱情搞笑,再到搞笑严肃,再到一本正经地严肃,再到电影人的独立。如果说《集结号》具有电影人的独立思考,还有对权力的献媚的话,那么《唐山大地震》就脱离权力的视野,充满了对人性的表达。《唐山大地震》以回避政治的方式提出了政治,到了《1942》就以政治的方式提出了政治问题。
冯小刚以1942年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外有世界大战,内有抗日战争,政治有党派权力之斗,局部有河南天灾之祸。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个以地主家庭为主线的逃荒过程开始了。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
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故事的情节倒也简单,百度上已经说得很完整,这里仅复制过来。故事是这样的:“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