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历史都是塑造小姑娘的历史。但是打扮归打打扮,小姑娘仍然是小姑娘,历史本身的真实与其后的不同价值观的塑造,既表明了二者的紧张程度,也表明了二者的联系程度。本是同根生,相煎无必要。有一种西方式的说法,共有一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的心目中却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冯小刚导演的《1942》可以做打扮的小姑娘式理解,也可以做哈姆雷特式的理解。历史是历史,电影是电影,冯小刚还是那个冯小刚,自己的理解仍然改变不了冯小刚,改变的更可能是自己。
谈冯小刚和他的《1942》,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是不能忽略的。这个历史背景就是政治权力对文学电影的宰制和阉割,从而使文学电影失去了本性、本色,文学电影成为政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就是,中国的作家和导演,在专制时代扮演的都是工具的角色,只是这个角色比较好听,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为政治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搞文学戏剧式的下里巴人,让人民群众看得懂。为人民服务的背后,是为权力服务,权力是为人民服务,文学要想为人民服务,就得为权力服务,经过权力中介,才获得为人民服务的资格。这是一个类似于平面几何式的推理方式,即A等于B,B等于C,所以A等于C,权力为人民服务,文学为权力服务,所以文学也为人民服务。只是文学不是平面几何,文学是复杂社会的激情形象的描述,文学服从的是文学本性,不是平面几何的本性,不是权力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