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交不同投资主体由于月票存在而产生不公平竞争,这本身就是在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利益分配问题。把公共交通推向市场,引入多个投资主体来争抢公共服务这块蛋糕,这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是很少见的事,因为公共服务毕竟不同于完全交由市场进行配置的资源领域,本身就应该由政府承担起来,而不能一推六二五一股脑丢给市场。
而说到北京市目前使用月票者不到市民数量的1/10,这数字从哪儿来的尚未可知。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月票发售量为150万张/月,北京市加上流动人口目前官方统计数字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0倍。假定该比率可信,但如果考虑到北京市借助公交出行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20%的事实,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也就是说,如果北京有1500万人口(不仅仅是市民),使用公交月票者不到1/10,但在不足300万借助公交出行者群体中却占到了一半以上;另有数据表明,北京市每天借助公交车出行有超过1000万人次,大概从中可以想见公交对其使用者的意义。遑论鼓励借助公交出行已经成为共识,而如果这个人口增加对公交而言又会有新的意味。
至于那个交通专家说北京市当初实行月票制度是吸引市民乘坐公交车,说这话时他大概忘记了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除了公交车和自行车根本没有其他代步工具,对于距离远的出行者来说,公交车外也就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何来吸引乘坐公交车之说?让人更加怀疑如今这“专家”都是些什么货色。说取消月票可以有利于公交管理、线路改造,改变公交公司亏损局面,除了这最后一句话由于取消月票将会使公交公司从中渔利而还有那么点意思外,其他的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公交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个老大难问题,笔者清晰地记得在文革期间每逢公共汽车到站就被等候的乘客挤住车门,车上沙丁鱼般地再也动弹不得,车下使出吃奶的力气往上拥,司机干脆熄火下车抽烟的情形。时至今日,有了那么多月票无效的公交车,这种局面即使在这种车上也未能改观,照样是里三层外三层,上了车的骂上不了车的,等门关上了就全冲着售票员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