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林昭一时的思想火花,而是在整个十四万言书及林昭面世文献中一贯的观念。她自己说,在政治反抗过程中,她“对于这一行持有自己的若干独立见解”,并且一再明确地提示“政治原则”这个概念本身。
十四万言书本身,也是在实行着自由主义政治信念。林昭个人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但她没有认同“楼梯上打架”的所谓阶级斗争方式,而是按照政治伦理严格地追究和承担了自身的责任,同时详尽地追究当权者在柯氏事件中的责任,《十四万言书》的主体既是这种双向责任追究。在林昭内心,始终把自己视为一个与当局对等的、自由的负责任的个体。林昭认为“反革命分子”这样的称谓是缺乏起码的政治上的严肃性的,因为它掩盖了政治学中基本的对等原则。
这种原则是不容误解和利用的,林昭因为当权者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一再误解和试图利用这种原则感到“牙痒痒的”愤恨,然而她并不放弃“坚决又诚恳”的原则。
她也没有隐瞒自己政治学原则的明确出处:“自由的故乡”和“自由世界”,即以基督教信仰为根基、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自由社会。
如果说林昭对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并无系统深入的探究,她的直觉的判断和选择却是非常准确的。从林肯到罗斯福、肯尼迪的称誉,尤其是对于肯尼迪的心仪,透露出她敏感地捕捉到了西方民主社会中最具活力的自由主义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