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5年1月13日,德国柏林,德国总统高克、总理默克尔、政府内阁成员、德国穆斯林界代表与数百名柏林市民聚集在勃兰登堡门前,为法国《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的遇难者守夜哀悼。CFP供图)
“我不是查理”或者“我是查理并不是言论自由与否的分界线,笔者看到一些中国学者写的“我不是查理”的文章,都没有否定言论自由的价值,只是对《查理周刊》的一些内容提出了质疑,是否已经越过了言论自由的边界,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许把言论自由的脉络梳理一下,能够更好地就这个议题进行讨论或者辩论。言论自由是现代世俗国家重要的装置,具有不可替代的宪政价值,言论自由从理念到实践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间不乏曲折,而且这过程伴随着全球化需要与多元文化共存相处,也就是说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一国范围内的事情。
言论自由为什么重要?麦迪逊说,言论和出版自由乃是共和政体最坚实的守护者。这也被成为麦迪逊原则,言论自由是实现主权在民的重要途径。只有每个人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在权力的运作中体现出公民个体的意见,只有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表达,主权才能被实现。公共意见成为主权的重要侧面,什么是公共呢?最开始,公共意味着一份文件在陌生人系统中被阅读或者讨论,意味着在熟人圈子之外开辟了新的辩论与商讨的空间。随着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廉价媒体的出现,商讨成为一种非常可行的公共意见形成方式。主权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商谈的过程,如果没有言论自由,这种商谈是不可能实现。意见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要是就大家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就应该奉行宽容和平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