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个敢说真话的小孩呢?他同样会为自己的童言无忌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安徒生的故事中,小孩还算幸运,他没有立即遭到捂嘴扼杀,毕竟这个谎言太过荒唐,所以真话很快能得到民意的响应。但也不一定。要知道,在许多时候,谎言越大越有人相信;更何况,皇帝的面子胜过真相,尽管他“有点儿发抖”,却摆出更骄傲的神气继续这场游行大典。事后呢?最好的解决当然是痛定思痛,抓住骗子,回归真实,放开言论。但更为可能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死不认错,对说真话者秋后算账,继续严格管控言论。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真相背后的利益,话语背后的权力。这些背后的力量时时在扭曲着话语的表达与交流。举我本人的例子。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微博微信,我都是一个极力倡导和实践自由辩论的人。曾经以为,通过不断深入的开放交流,理性和宽容的精神会逐渐滋长,在公共议题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并不困难。如今看来,这种想法实在过于天真,因为它忽视了那些支配话语的信仰、立场、利益、权力、情感、经验等复杂因素。尤其在一些敏感性问题上,更是无法展开充分有效的沟通。
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有一段时间,我反思的结论是,表达比辩论更重要。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加上了一句:倾听比表达更重要。今天,我甚至可以再添一句:批判自我比批判别人更重要。可是,问题在于:谁愿意真诚地表达、耐心地倾听、坦然地自我批判?所有这些要求,说到底都只是伦理性的、对自我的要求。别人要是置之不理,继续活在自己的偏见世界里,你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似乎是:因为言论自由,反而导致不同观点势同水火,各方之间裂痕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