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兴盛于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是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他的长篇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被认为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只是一种创作原则、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总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因为运用意识流写作的作家没有形成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不过二十世纪20年代前后集中出现了一批世人公认的意识流作家,如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美国的福克纳等,他们创作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十世纪60后代以后,意识流创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小说一种传统的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与人的现实处境和对自身新的认识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导致人们对传统理性和价值观的否定,使得他们陷入到精神危机当中。为了表现新的现实状况和人的思想,作家们便需要在思维方式、语言手段、表现技巧等方面进行创新。另外,个性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也对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小说家们主动抛弃了传统的思维和创作方式,从自然主义外在的“真实性”、“科学性”走出来,放弃对人物内心活动僵硬、机械和虚假的描写,大胆尝试着“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错置”等新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小说形式。
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威廉·詹姆斯的“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的理论和柏格森的“绵延”说。他们对意识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意识形式上,表现在小说上就是不间断、自由或自觉控制的意识流动,即无意识或潜意识流。二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精神的真实存在”,肯定了潜意识存在,并把它看作是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强调心理分析。因此,无意识、潜意识成为意识流小说表现的主体内容,它关注的是意识之流,而不是生活之流,特别注重摹写主观生活。其理由是模糊的无意识和内在的思想更能代表人的真实状态,“真实”只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