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文│徐庆全
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高华说自己一直是“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中,并试图引导读者与其一起游走。
接到高华老师西归的消息,我正在主持一个座谈会,猝不及防,竟然一时有些恍惚!无论怎样凝神,说话都有些颠三倒四。会议结束后,有朋友问我,怎么如此不着调。我说,我有个好朋友去世了。谁?他问。“高华,说了你也不知道,不是你们财经圈的人。”我有些不耐烦地说。“写《红太阳》的那个高华?真的吗?”朋友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接着,手机里就接到好几个短信,都是表示对高华去世的哀思之情。回到家看到邮件,远在美国的李大兴兄也来信说:“惊闻高华先生逝世,不禁叹息。虽素昧平生,然拜读其著作,实为文革后史学界翘楚。知兄是高华先生好友,谨草一挽联,略表哀思。公独射日,九州几人传董狐笔;天不永年,四海万众悲太史才。”
这些朋友都是和高华素昧平生的,且大多并不是历史学界的学者,但他们都因为读过高华的书而成为他的“粉丝”。当今学界,能得此殊荣者几何?唯高华老师!
我与高华的初次“相识”,也是因为读到他的《红太阳》一书感到震撼才与他联系的。
2011年初写《一本书的高华》一文,是因为
2010
年
12
月中旬,《看历史》杂志在四川大邑举行一个大型活动。邀我参加,我就问主办方,高华是这次活动的评委,他能来吗?主办人员说,他想来,如果没有什么问题会来的。可是,到了大邑后才知道,高华还是来不了。他病情反复,正在住院。回到北京后,我得知高华的病情不能说是稳定,至少是时好时坏,心情就更加不好。为他做点什么吧,我对自己说。《一本书的高华》就是这样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