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广东城镇压缩人口,厂矿相继停产,中技学校停办,生成了大量富余人员。据统计,1962年头5个月,东莞县压缩城镇人口1,180人,精简职工8,773人。这些人不愿意回农村,想去香港寻找出路。宝安县委《关于制止群众流港工作的情况报告》中透露,这部分人约占当时逃港人流的20%左右。
李富林回忆说,当时,香港经济突飞猛进,许多建设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过去流港的大多给予颁发香港身份证,粤港经济的巨大差距导致一些群众渴望逃港。
×
大学生当指挥 持木棒强冲关
×
文件披露,梧桐山是逃港群众的集散地,流出或是被遣返回来的逃港群众过半聚集在梧桐山。
1962年4月29日凌晨,边防哨兵向宝安县公安局反映,有批人聚集在梧桐山。宝安县公安局抽调6名干部、边防民警支队抽出2人组成调查工作组,配合当地一些民兵积极分子共14人扮成外流群众,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入梧桐山进行摸底。
经过一天一夜调查发现:聚集在梧桐山共有三批人约达400人。第一批到达的有300多人,绝大部分是惠阳县淡水地区人。他们说,从淡水到达梧桐山已经过了3个晚上,他们有组织、有指挥,当总指挥的是一名大学生。到下午6时多,这班人就逃往香港新界方向去了。另两批人从横岗方向上山,这两批人共100多名,除了小部分是惠阳、广州等地人外,其余大部分是海陆丰、潮州等地人。他们走了几天路才来到梧桐山,准备在当晚越过新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