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科学网微博的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会对做学问有畏难情绪?》深在感触,文章把中国人做学问能力的下降归结为功利主义,但我认为我们东施效颦学习西方的线性思维,从而丧失了中国人固有的整体思维能力,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以下为转载。
中国的研究生越招越多,学术论文越写越平淡,人才素质越来越被抨击诟病,“钱学森之问”似乎永远找不到答案。能真正将读研目标聚焦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学问之于研究生的功效,正像龙应台所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研究生群体中有才者当不在少数,怎么说也算“精英中的精英”层次,虽不是个顶个的冰雪聪明,但也不至于愚笨迟钝。可见不能归咎于“学无能”,只能从缺乏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上去寻因。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畏难情绪的蔓延。
大部分研究生渴望提升自我才选择读研,理当借助投身科学研究锤炼综合素质,为何会整体上出现对科学研究的畏难情结呢?这更像是一种反讽,本为壮大科研实力而扩招,结果却反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滑坡,仿佛两个武士比武,技艺高超者为求给失败者留点尊严结果反被其用偷袭手段击败。为学为何这么难?对很多学生甚至到了“难于上青天”的地步,这种对“学术难”的畏惧究竟成因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