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页2523)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从政治上确立了皇权政治的“定于一尊”,汉武帝则从学术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定于一尊”,而后者则是为前者服务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工具书往往把“定于一尊”这个成语适用于政治与学术两个领域的基本原因。
自汉武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基本国策,垂两千年而基本未变,无人敢于置疑。直到清末民初,江苏桐城派文人李详(1858-1931)在文章中指出:“诚知文章一道,大则笼罩百家,自铸伟词;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若举天下统定一尊,犹之四渎并而为一,云此为正派,余则非是,固无此理。”(《论桐城派》)李详的“统定一尊”,在使用上与郭沫若“统于一尊”相同。他的这些论述显然是对强调和突出单一学派“独尊”地位的直接否定。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新华社北京2014年10月14日电)习近平主席使用“定于一尊”的成语,谈到的是文学艺术的形式。这个意思与李详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脉络。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2017年10月28日央广网)这是他第一次借用这一成语概括我国新时代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