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高房价吞噬中产”的说法不断被提及,“中产”这个概念再一次被人们广泛讨论。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以白领为代表的中间收入阶层普遍面临的问题却是低廉的收入和高企的房价间的畸形差距。此外,车贷、教育以及生活消费的压力,使得这个收入阶层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阶层”,既无法享有上层社会的巨大财富,又不能获得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福利保障,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更多地承受着通胀的压力。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5年前出版的《下流社会》一书中,曾将此种情况描绘为“下流社会将取代中产阶级”。由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距的不断增大,日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亿左右的中产阶层,开始向低收入、低工作热情和消费意愿的“下流”阶层分化。三浦展描述的景象,也被不少人视作中国中产阶级如今面临的现实。
中国的中间收入阶层的境况,已无需赘言。但问题是,中间收入阶层是否就等于中产阶级?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需要区分看待。
如果从字面上看,所谓的中产阶级即英文的“middle class”,它指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米尔斯在1951年出版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认为,机械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小生产者让位于大型产业公司,使得“旧的中产阶级”被新的“白领”阶级取代。
现代中产阶级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马克思主义中的资本与劳动两极分化,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以脑力工作为主的中产阶级进而成为占社会最大多数的阶层,在美国,这一阶层能占到总人口的八成左右。但在中国,所谓的“白领”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间内迅速形成的,可以说是经济政策的某种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