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谓“外王”则是是一种政治人格,指在内在的道德人格的基础上,把圣人的王道理想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中体现出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圣王理想。它也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权力,一个是事功。外王必须有权力,但光有权力也无法成为外王,外王还必须有事功。王的事功包括夺取权力和巩固权力。固然,大部分王朝都是利用武力来夺取政权,即使是被称为圣贤之世的三代也是这样。然而,儒家往往把这种用武力夺取权力称为“霸道”并将其排斥于外王事功之外;而推崇那些所谓“以德服人”为“王道”,尽管这些“王道”者同样也必须用武力来夺取权力。
通过上述对“内圣”和“外王”内涵的分别阐述,我们可以得知: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内圣”所追求的是一种完全与“大道”吻合的“圣”、“诚”,也就是“天之所命”在主体身上的完全体现。然而,仅仅是将“天之所命”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要求还远远不是“内圣”,因为“内圣”的更高的境界还在于将内化为自身内在要求的“天之所命”推及至人,以“周乎万物,道及天下”,即通过“外王”的事功来显现,如果“内圣”不落在“外王”的事功方面,那么儒学的道德人格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
总之,所谓“内圣外王”实际上是指通过内心修养成为圣人,再将其内修的“浩然之气”转化成为兼济天下的事功——所谓由“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最后“治国平天下”。“外王”因为有“内圣”,所以不至于沦为为了权力无所不为;“内圣”也同样因为“外王”而不至于陷于无补于事的空谈。二者交互作用,由内而外,以外见内,形成了儒学内外兼修福慧双至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