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随想录》是个人话语与官方话语的混合体,这个结论大致是对的。在《随想录》手稿本中,可以看到巴金不是无所顾忌在发言,他的许多话到了嘴边还是留了三分的,当个人话语与现实环境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往往选择了回避,用曲笔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谈论那些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话题时他要么吞吞吐吐,要么是在手稿上一改再改,而与现实问题距离较远的话题,他不但写得顺畅,而且修改得也少。
巴金写《随想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思想什么时候表达出来,表达到什么程度,是一个递进式的过程。作家的表达方式和学者、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是不同的。巴金不是一个学者,他没有能力去系统深刻地解剖“文革”,《随想录》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有一个“文革”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是一个作家的表达方式,也是一个作家最擅长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