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也不可能指人人享有平均的财富。孔子的理想是复礼,恢复周的封建制。这封建制与中学教科书里所说的社会发展序列中的五种社会形态无关,它是一种等级制度,孔子不可能要求各群体的财富平均。当然,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其家臣、平民之间,并非绝对的命令-服从关系,而存在着某种由“礼”所界定的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臣子对君主的忠诚是有条件的。“礼”是同时约束上下双方的,而不是单方面的。这种类似于欧洲中世纪,而绝不同于秦以后,尤其是明清的君主专制。
在这种背景下,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就是说,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得到其本分所应当得到的地位和利益。
为了验证我的这一看法,我又查阅了《诸子集成》本中的论语本段注释。其中清刘宝楠《正义》曰:“寡者,民多流亡也;均者,言班爵禄,制田里,皆均平也。”
这个注解更清楚地说明,“寡”是一个动词,是指人民逃离一个国家,从而使得该国的人民减少。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如果一国统治者过于专制暴虐,民众就可能迁徙到其他诸侯国。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大概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但这种资源却是活的,人民可以用脚投票。
那么,一个国家究竟靠什么吸引人口,它的力量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对此,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政理均平”。就是按照礼制,在“班爵禄,制田里”的时候让每个人皆得其平。这里的平,正是后来“不平则鸣”的“平”,其意为公平,而非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