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人们群起而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一项重大缺点是“平均主义”。彼时,人们刚刚从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挣扎出来,启蒙者要为新兴的市场经济进行论证,所以,非常厌恶平均主义,并将这种平均主义追溯到孔子那里,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被作为中国人传统上就信奉平均主义的一大证据。
到今天,人们普遍反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式,呼吁把公平放在优先位置,强调“穷人的经济学”,于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又被拿出来。不过,这一次,是被赋予了正面的含义。人们看重的是孔子所说的“患不均”,这成了要求政府照顾穷人、增加财政转移的一个重要依据。
重读《论语》,突然发现,上述正反两种理解可能都属于望文生义。而寻找其正确的含义,或许有助于更正确地理解当下究竟需要何种政策。
均寡都与财富无关
上面两种说法,都把孔子那句话中的“均”,理解成了今人所说的“平均”。但是,这并不是孔子的真实意思。汉孔安国注云: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孔子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后面紧跟着又说,“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包注云:“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
由此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所谓的“寡”和“均”,所形容的都不是社会的财富分配格局,不是指人们的收入状态。“寡”指的是所治理的人民数量之多寡,而“均”,其实是指法律制度设计合理,人民各得其所———此即所谓“正义”,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旨编篡之《法学总论》开篇第一句话即说: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那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