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何意义上说,张宏良都不像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学者”,而更像是一位极富感染力的宣传鼓动家和演说家。2006年,张宏良以一篇《当前中国左派和右派的斗争》进入人们的视野,他在文章中梳理了“老左派”先做“投降派”后做“吴三桂”的政治经历,令人拍案叫绝。我的感觉是好像还从来没有人如此清晰准确地为1976年10月以来的“老左派”画过像。
此后几年中,张宏良以乌有之乡的网站、讲座为平台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演讲。他看问题往往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他的演讲极富感染力,令人热血沸腾,他还善于创造新名词,比如“美国鹦鹉”、“大众民主”、“精英政治”(当然,有些词不是他原创,但是经由他反复使用,而为广大左翼群众所普遍接受)等等。很多网友就是为了专程听他的演讲而来到乌有之乡的,对于乌有之乡在2008年之后影响力的急剧增大,张宏良的确居功至伟。
在张宏良的万丈光焰下,其他左翼学者显得有些黯然失色,这引发了一些摩擦和不愉快。此外,对张宏良提出的,可以被简单概括为“保党救国”的政治路线,也导致了泛左翼内部“乌有之乡”和“旗帜网”两大山头的争论,但总的来看,乌有之乡仍然是泛左翼共同认同的精神家园。
2008年后,由于种种机缘,乌有之乡逐渐形成了两大精神领袖的格局。一位是张宏良,他为乌有之乡网友提供了一条政治路线,后来概括为十六字方针:“反腐锄奸,整党救国,大众民主,共同富裕。”严格说起来,这一方针的发明权应属于张勤德,但由于张宏良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张勤德,所以网友们又往往把这一路线和张宏良联系在一起。另一位就韩德强,他奠定了乌有之乡的哲学基础,就是“文化决定论”,简言之就是通过培养“新人”来构建“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