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的最终推动力,毕竟还是民众压力,因为执政者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大多数民众强烈要求政改之时,执政者估算如果不改革将付出更大政治成本,他们就将启动政改,即使本非所愿。这符合实施成本递减原则,即改革效益比优于不改革。然而,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民众压力还远未出现。多数民众还只是关心自身物质利益,关心钱袋子、菜篮子、房子、车子,希望多提工资,稳定物价;没有几个人关心政改,民主和法制。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谈政改、谈民主的多是些中老年人,青年人反倒不感兴趣。中国的所谓“中产阶级”,与西方靠市场起家的中产阶级不同,他们与官方有着紧密利益勾连,许多巨商就是高官子弟。他们眼里的政改,多是减弱政府调控,无视劳工利益,大把地捞钱。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呢?确实有一些有远见、有政治识见的知识分子,在热切呼唤政改。
但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许多人文社科知识分子,并不关注,也不研究、思考政改问题。他们同俗众一样,追名逐利,求官、求职,买房子,比车子。有些人虽然可以在课堂上、文章里,高谈阔论什么“民主”、“自由”、“人权”之类,却对身边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少有道义担当。少数弱势群体,也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侵害时才起而抗争,却也并无政治诉求。有些地方的群体性事件,也只是局部的管制危机,而非全局性政治危机。如此形势,又怎会对政改形成巨大社会压力?群众心态,还是期望一群好领导、一个好政府;一旦利益受损,又只会暴力抗争,在“顺民”与“暴民”两极游走。因此,对民众进行民主启蒙十分必要。应该让他们明白,“仁君”的恩赐“民主”承诺靠不住,“革命”也不见得带来“民主”,这已有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