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件的矛头是指向社会的不公还是执政党的地位?
在许多地方的群体性维权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把“拥护中国&&&的领导”和“惩治贪官”“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生存”等标语挂在一起,这反映了经历过历次政治运动的老百姓狡黠的一面,因为他们深知,不坚持这一点,不仅维权的目的不能达到,而且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同时也确实表明,老百姓的群体诉求,少有政治的因素,即使有,也不过是要求兑现法律已经给他们开出的权利支票,不会轻易把矛头指向执政党的地位。乌坎事件也不例外,他们在村里或游行队伍中,打出了类似的口号,以此表明他们集体抗争的维权性质。但一些地方的政府,对群体性事件过于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认定群众的行为是造反,目的是要颠覆政府和执政党的地位。
于是,马上就将政府置于群众的对立面,调动公安、武警进行维稳——打人、抓人、关人。遇上组织性不强的群众维权活动,这种手段往往奏效,但实际上老百姓是口服心不服,不满的情绪像干柴一样不断堆积,为社会的长期稳定埋下了严重的隐患;而一旦遇上诉求明确、组织严密,态度坚决的群众维权活动,政府的惯常维稳手段就不再有效,反而导致事件的不断升级,结果让当地政府始料未及,暗暗叫苦。拿乌坎事件来说,如果不是广东省委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与对策,我们无法想象事情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但话说回来,乌坎民众在这次维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和自觉性,也是对当局的一次警告:如果不尽早实行制度变革,任由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现象的蔓延和泛滥,小规模的群众维权活动发展为大范围的民众抗争,甚至上升为带有政治目的的运动,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