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多了,那些气不过的人就走了,觉得不适合这个环境,要去创新力更强的公司。
航天其实不是特别官僚的系统,有人有想法、有抱怨和诉求,有好的建议都是可以直接跟领导说的,我们在一块讨论问题也常常争得脸红耳赤。但国企做的这些东西,是要直接实战用的,最尖端并不重要,能用才最重要。比如一个战机,跑慢点总归比快但是失败率高要好,因为失败的代价特别大。
所以对创新的评估就会非常复杂,是不是会带来可靠性的降低,会不会有风险,评估的周期很长,很多流程来把关,做大量的(可靠性)实验。这也必然导致创新的成本变大,在外企可能花一年,从论证到产品就结束了,在我们这儿要两年,前期论证时间非常长。
现在国家推行军民融合,推动私营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所以很多投资人、基金也好,手里有钱的就愿意做这个。目前还没有变成风口,但是我觉得会很快,必然会有大的金主要砸钱,成立自己的机构。那他们去哪里找人?就去这些成熟的科研机构里面,那不砸钱,怎么把人挖走?
最近我们系统里也感觉到这个变化,核心岗位走的确实比以前多了。以前根本没有这种人,现在一个单位里会有这么两三个,他们挖的都是做到一定水平的,去了就能独当一面。
我也遇到过跟张小平情况类似的人,也不是在这个项目上非常高级别的,属于中间力量。这样的人对方单位比较喜欢,一个是比较好挖,挖得动;第二是这部分人比较年轻,三四十岁,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比较有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