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记者,尤其是十余年来持续做过一些海内外名家的长篇专访,我自然会朴素地用到口述
历史(口述
史学)的生产策略。较为明确地从学理上认知口述历史,还是在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 2009 年秋天仙逝之后,我注意到唐先生 1959 年才在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师长辈的阿兰 · 内文斯较早倡导和使用 "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一词,它被唐先生简述为 " 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记的历史,而是口述史料 "。1948 年,哥大正式成立 " 口述历史研究室 ",唐先生在博士候选人阶段即较早加入该研究室 1957 年正式设立的 " 中国口述历史计划 "。
唐先生后来编纂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等,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19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口述历史实践,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2013 年春,我开始留意到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祥银博士在这 " 一亩三分地 " 上的精耕细作与丰硕成果,1979 年出生的他,早在 1999 年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读本科二年级时就开始接触和研究口述历史;2004 年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系硕士毕业后不久,就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2007 年自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杨祥银本来有机会加盟江浙地区的一些名校,但综合权衡下还是回到故乡,在温州大学创立了国内高校第一个专门的口述历史研究机构。作为 1970 年代末出生的学人,杨祥银博士的踏实治学和不慕虚名,由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