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博士的界定里,口述史学是二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由于口述史学和人类记忆的复杂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欧美口述史家认为,在基础性的档案价值之上,口述历史更应该作为一种 " 文本(Text)" 来理解其意义的生成与诠释过程,所以第五章《美国口述史学的理论转向与反思》通过 " 记忆转向 "、" 叙事转向 " 与 " 共享(的)权威:口述历史关系反思 " 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仍是口述史学的基础性特征,理论性视角的介入只是服务于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方法论和新兴学科。
就像录音磁带的发明在 1940 年代为口述史学的正式诞生提供了技术便利一样,1990 年代以来兴起的数字化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口述史学成果的记录、保存、编目、索引、检索、解释、分享与呈现,而这正是第六章 " 数字化革命与美国口述史学 " 所要处理的内容。
当下中国,得益于定宜庄、冯骥才、陈墨、崔永元等各界实践者和 2004 年成立的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这类机构的推动,口述史学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前年夏天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 价值的转变与转变的价值:口述史中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变迁 " 就是一个讨论环节—— " 公共史学 " 的舶来概念,近年来也日益为中国公众所熟悉——口述历史是推进 " 公共史学 " 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成执教以来,杨祥银博士不仅撰著了《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和《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这样的专著,主编了《口述史研究》这样的学术集刊,还带领学生展开基于温州当地的口述史个案采集、研究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