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志存高远是周恩来智慧处世的基石。正由于周恩来总理志存高远,心胸宽阔,才能善于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在意别人的感受,才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可以说,“起步早”“起点高”是周恩来成功的捷径,而人格的魅力始终伴随着他的革命生涯。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然而,影响他一生的人生观建立,价值观形成,主要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进步的中小学教育。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城内驸马巷。周恩来有三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三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他处世,养母给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1910年春,周恩来在生母和养母相继去世后,随伯父周贻庚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奉天官立东关模范小学,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里,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1913年7月,周恩来东关模范小学毕业,同年8月16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学习。1917年9月东渡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大转折。1919年4月回国,在五四运动中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9月,入南开学校大学部(今南开大学)。因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被当时的段祺瑞政府逮捕。获释后,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的大学学习。
任何伟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高人指点,贵人帮助。周恩来有幸在南开中学遇到了他们:严修和张伯苓。他们对周恩来的影响,非同凡响。
严修(1860.4.12-1929.3.14),字范孙,曾经是清朝学部左侍郎,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先驱。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辞职返乡,但仍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改革。后来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1919年又创办了南开大学,被称为“南开校父”。他不仅免除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的学费,还资助周恩来到日本和欧洲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