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和“中庸”都在持“中”,但持“中”绝非是“骑墙派”式的折衷主义,亚里士多德与孔子都非常排斥折衷主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道的德性是至善,而不是过与不及的调和或折衷主义。孔子则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论述来反驳与呵斥混淆是非、折衷调和的好好先生——“乡愿”。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德行、至善、中道,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很多人片面追求财富、感官的快乐、荣誉和地位,这无可避免地会造成人欲横流、纵欲无度等不良社会现象。而建立良好的德行,遵循中道,人就可以得到救赎。
“中道”和“中庸”原则对人的理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人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既节制、不放纵,又不畏手畏脚。
幸福就是至善,每个人都心存善念,我们的发心动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约束,在遵守“中道”原则的基础上,去追寻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人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