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战争的全部战场都在海拔4000米到53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地区,作战时间也临近了西藏高原的大雪封山季节。喜马拉雅边防一线远离中国内地,战场区域内的雪山峡谷、原始森林、悬崖绝壁和无人区,极大地阻碍了我军的军事部署与作战行动。而中国参战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
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针对入侵印军“铜头、铁尾、豆腐腰”的狂妄态势,我军实施了“大穿插、大分割、大迂回、大全歼”的战略与“互相策应,抓住战机,主动歼敌”的战术。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以速战速决的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